我叫妮可,父母都堅稱我是家中的獨生女。
嗯…但是我知道,我有一個哥哥。
他總是蹲在雪櫃與牆壁的一道剛好足夠藏一個人,狹窄的縫隙裡。
我從小時候就意識到「哥哥」的存在。
當我學懂說話,試過找他聊天。
可是他沒有回答,只是對著我傻笑。
有時候我坐在客廳玩,哥哥會轉過頭,張開嘴巴呆愣地看著我,任由口水流到滿胸口都是。
他從沒離開過雪櫃旁邊的隙縫,每次我詢問父母有關哥哥的事,他們都喝斥我,叫我別亂說話。
當然也不讓我與哥哥接觸,甚至走近雪櫃旁也不行。
日子久了,也許是我長大了的關係,哥哥不知在何時消失了…
直至有一晚,那晚是我大學同學生日,我喝了很多酒。回到家後想開雪櫃喝冰水清醒一下自己,怎料一個滑步,我失去平衡整個人向著那隙縫仆倒了。
幸好,在我仆倒的瞬間有人扶起我。我抬頭一看…
一個全身發出惡臭,滿臉鬍子,頭髮長及腰的男人擋在我面前…
「妹…妹…」男人說。
原來哥哥沒有消失,只是我選擇視而不見。
我尖叫著跑進父母的房間,他們告訴我真相。
哥哥一出生就是個智力發展有問題的兒童,家族包括父母不承認他的存在,但也不能殺了他,只好放他在家裡自生自滅,不讓他踏出家門,以免被其他人知道,我家有一個低能兒童…(完)
=========
雖然以上只是一個故事,但現實中有可能這樣「忽略」掉一個人嗎?
有一個心理學非常著名的實驗,叫「為什麼你沒看見猩猩」?
由美國心理學家西蒙斯與夏布利斯發表的實驗系列。
實驗內容是要求參加者計算「白衣服的人員傳球多少次」,實驗結果竟有一半參加者完全忽略了在影片中段出現超過3秒的大猩猩。
實驗證明,當人們非常專注地進行一樣工作時,很容易忽略身邊的事物。
還有很多關於眼球的錯覺例子,證實我們就算「看到」,也不代表「看見」事物的真相。
就如圖中的錯覺圖雖然很多人都有見過,不是什麼新鮮事了。但沒多少人知道它的運作原理。
其中一種視覺上的錯覺,叫「停錶錯覺」。
意指有時候當你快速望向時鐘,會發現那一刻的秒針跳動特別緩慢,好像過了2~3秒,秒針才跳動那樣。
當我們的眼球在快速移動時,眼前景物會變得濛糊不清,直至眼球停頓轉向為止。
而大腦會直接將那段濛糊的片段刪掉,使用眼球最終停頓點的景物代替掉。
以下是簡單解釋:
假設在你的左邊有一個蘋果,右邊有一個橙。當你快速將視線從蘋果移到橙時:
實際:
🍎(濛糊)(濛糊)🍊
大腦會處理成:
🍎🍊🍊🍊🍊🍊🍊
順帶一提,棒球運動員、電競高手、賽車選手、戰機機司都有訓練項目去減低中間的濛糊階段。
而「圈圈錯覺圖」也是一樣效果,大家可以仔細留意,每個圈的排列都不一樣,當你眼球從左移動到右,大腦會直接幫將左邊的圈圈換上右邊的圈,所以你會有圈圈在轉動的錯覺。
人類有視覺上的錯覺。
那麼,對於其他人的「感覺」呢?
當你第一次跟一個人見面時,對他的「第一印象」會否令你錯誤瞭解他是個怎樣的人呢?
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安貝迪和羅森塔爾進行了一項實驗。
第一部分,他向實驗參加者播放10秒的無聲影片,片段是一名教授正在授課。
看完影片後,問參加者他們對教授的感覺,對他的印象作出一系列的評分。
第二部分,實驗改為將10秒影片改為2秒,再問另一批參加者他們對教授的印象。
第三部分,訪問「真實上過這教授一整學期的學生」,叫他們對教授評分。
實驗結果是,三個部分的評分幾乎一樣。
當我們第一次認識某人時,即使你對他毫無認識,也從未聽過他說話,但是在第一瞬間就會做出判斷,就認定對方的印象。
他很討厭?他很有趣?紳士?聰明?
也許,我們的眼睛並不是想像中值得信賴。
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,所以別再說什麼Facebook創辦人也穿著同一件T-shirt出席任何大小活動,而你工作面試也不想穿西裝了。
他能夠穿T-shirt,因為他是Facebook創辦人,而你不是…
感謝你這麼專注看這篇文章。
但同時,也請你關掉手機,別忽略你在現實生活中,身邊的人和事。
也許你已經忽略了很多隻大猩猩了。
**喜歡文章,請花半秒按like & share**
讚好專頁,按「搶先看」,別錯過任何一篇故事